山东台儿庄有口“新华井”
山东枣庄台儿庄是一片英雄的土地,79年前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。
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,传诵着一个新华人与“新华井”的故事。故事的“主人公”是台儿庄区新华书店,“新华井”在张山子镇张前村。这口“新华井”,让地处黄邱山套的这个小山村摆脱了世代缺水、靠天吃饭的局面,由一个穷村变成了富村。
当我们来到张前村采访的时候,村支部书记陈志兰激动地说:“见到区新华书店的人,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。”
治穷先治水
张前村,村不大,700多口人,位于山东、江苏两省交界处。离城区也不算远,有三四十公里,50分钟车程。以前,这个村很穷。穷在哪里?一个字,水!陈志兰说,张前村世代缺水,吃水都得到数里之外的邻村去拉,更不用说农业生产用水了。全村1260亩土地,完全靠天,遇到天旱,只能眼巴巴看着、等着,没有别的招儿。村里也不是不想打机井,但由于土层很薄,地表下二三十厘米就是石头,试了多次就是打不上水来。为此,陈志兰说不知哭了多少次。在周围村村民眼里,张前村打井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奇迹在17年前发生了。那一年,台儿庄村新华书店来到张前村帮包扶贫。一场围绕打井的攻坚战就这样开始了。
那是2001年的秋天,村里的村民们面对硬邦邦的土地,望天兴叹,巴不得老天爷下场大雨,好播种。可硬是连续1个月没下过雨。时间不等人,不下雨,800多亩小麦根本没法种。就在这时,台儿庄区委安排台儿庄新华书店包帮该村,在时任书店经理杜学龙的带领下,书店干部职工来到张前村,认为打井是来不及了,只能从邻近的江苏省一个水库引水,而这得需资金2万元。党员干部当即带头捐钱,每人捐款500元,店里又从流动资金中抽出1.5万元,一天时间筹齐资金,第二天水就引到了村里。前后11天,800多亩小麦全部抢种完毕。
治穷先治水。在了解情况后,区新华书店决定,花再大的本钱,就是掘地千尺也要打出水来。于是,请来水务专家找水源,电话咨询教授寻办法,终于在许多人认为不可能有水的地方选准了最佳位置。昼夜24小时施工。10米、20米、40米、50米……奇迹出现了。清澈的泉水汨汨冒了上来,用直径52公分的管子架上抽水机,竟然24小时昼夜不歇地抽不干,老百姓欢呼跳跃。接着,他们连续作战,又打了第二口机井。打这两口井,新华书店提供资金20万元,
新华书店的无偿援助,全村群众感激不已。吃水不忘挖井人,全村人在2002年自发地立了一座“新华井”碑纪念。
村支书的“新华情结”
台儿庄区新华书店在张前村帮包扶贫三年,与村里的群众打成一片,结下了深厚友谊。
采访中,陈志兰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。当年打井时,她就是村支书,是见证人。
陈志兰至今忘不了当年打井那3个多月的情景。
她说:“当年打井的设备运到村里,一些老党员、老干部都争着来看。就连柴油都是新华书店带来的。打井成功那会儿,村里的男女老少别提有多高兴了,就像过年一样。”
陈志兰至今忘不了当年到区里送锦旗时的情景。
她说,2002年春节,全村老百姓心里过意不去,便敲锣打鼓到了新华书店,送去了锦旗、煎饼和花生。“当时我们全村人都抢着去,说一定要到新华书店去感谢一下‘恩人’。”
打井成功,这在当时可是“大新闻”。“村民不富,我们不离村”,这是区新华书店当年的承诺。帮包三年,张前村成了临村羡慕的富裕村。
陈志兰与全村人的“新华情结”由此结下了。她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有一年,她家一个亲人生病,在台儿庄区医院住院,由她陪护。在那些日子里,每天她都要带着小孙子到区新华书店的门口转一转。她说:“真的,一想起区新华书店里的人,就跟想起自己亲人一样。为了不打扰他们工作,我们都是傍晚去看看。”
陈志兰的话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感动。“见了新华书店的人,都跟见了亲人一样”,这实在话,她向记者说了很多次。
把“新华井”精神传下去
在记者来采访的前一天,书店给陈志兰打了电话说要去,陈志兰又一次激动地掉泪了。说,如果没有区新华书店的帮助,没有水的张前村可能还是那样穷。
“新华井”,这只是台儿庄区新华书店真心帮民为民的一个缩影。
他们有这样一个口号:“几个鸡蛋一本书,送您一个全家福;一斤小麦一斤米,换本图书吃到底。”每年店里的服务人员都要跑遍全区6个乡镇、街道的300多个行政村,甚至辐射到苏北8个乡镇的近百个行政村。
我们在采访中,还了解到一个“一本书救活一个养鸡场”的故事,这是区新华书店开通“科技110”成效的典型事例之一。
有一种好叫“碑”。无独有偶。1943年深秋,刚创办不到两年的山东省新华书店,在临沂莒南县后净埠子村帮助农民挖了一口井,饮水思源,乡亲们亲切地称那口井为“新华井”。74年后,“新华井”碑再一次在枣庄台儿庄树起。这是新华人支农为民的一个见证,也是人民群众对新华人的一种感恩。
更多新闻
More- 新昕资产贯彻落实集团年度工作会议精神2017-03-29
- 齐鲁书社开启年度培训2017-03-29